怒江VS 黄河


暂无


开宗明义地说,不管是描写怒江的《怒江大峡谷》,还是浓厚蒙古风情的《黄河从草原走过》,都是近期最考验音响系统的大制作,没有两三三,绝对很难把录音中错综复杂的混音与乐队编制剖析清楚,更难把汹涌澎湃的极低频与动态发挥出来。错过哪一张都是遗憾,所以最好赶紧入手收藏。


《东方大峡谷》是新音乐风格代表人物黄荟继《云之南》后,又与凶险奇峻的怒江峡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三番入谷,历经艰险,以写意性的构思和音画式的笔触,以东方独一无二的吹管乐领衔,终于完成这张描绘东方大峡谷真实容颜的华采乐章。这张唱片最早由中国唱片以XRCD的方式发行,广州天艺唱片为庆祝18周年庆,联手中唱重新以HQII格式发行。黄荟为李娜创作的《苏武牧羊》,经过二年的再推广已经被众多发烧友熟悉,《东方大峡谷》虽然没有高亢入云的女声,却代之以起伏跌宕的傈僳人五声部和音、天主教堂混声四部赞美诗、八旬民歌手沧桑入味的古谣,那种令人心悸的感动无与伦比。录制《东方大峡谷》所采用的吹管乐器制种庞大,包括排箫、竖笛、弓笛、弯箫、尺八、陶埙、木埙、印度横笛、缅甸竖笛、鹰骨笛等,充满迷人的东方色彩,其中木埙和传说中的古老乐器鹰骨笛都是首次使用,堪称中国当今新音乐的一项壮举。



中唱录音师张小安可以说是国内混音的第一高手,他说《东方大峡谷》是极为艰辛难忘的一次录音创作,使用英国SSL4000E调音台与Studer A820录音机(以76cm/秒高速纪录)的全模拟方式制作,在数字录音当道的今天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从备极艰辛的实地采风、采样和创作,到进棚后复杂的录音、缩混工作,《东方大峡谷》历经三载始告完成。人声经与吹管乐构成本碟发烧特质的两大支柱,加上中国爱乐的鼎力相助,整个录音色彩斑斓,必须听多几次才能逐渐吸收消化。例如竹排筒、竹板琴、格龙布斯、安格隆琴、西它尔、萨罗德这些独特的乐器,你能从音响中分辨出它们的存在吗?可以的话那就恭喜你了!


第10首“峡谷天堑”的群鼓浩荡,管弦争鸣,让听者胆战心惊的呼啸声动态骇人,仿佛怒江的天险尽收眼底!第1首“晨雾”排箫音色的质感、细节和乐器四周的空气感,绝对让发烧友大声叫好。第6首“人马驿道”中深山风声回响,马铃声引出了似乎是隔着山梁的男女对唱,其中男声的Hi G高演唱极为光彩。第7首“高山湖”里各种吹管乐器精巧编织成灿烂音符,有着惊人的音画效果和立体感,再加上如吟似诉的人工泛音(二胡群奏),绝不多见!发烧友喜欢的打击乐,唱片中使用了定音缸鼓、非洲鼓、阿拉伯鼓、中国鼓、串铃、金巴鼓、套木鱼、吊串,加上合成乐器的深沉铺垫,当人声如一面墙从背景升起,笔者真的无法形容那种震撼与激情。

不同于《东方大峡谷》的采风素材再创作,作为向祖国70华诞献礼的《黄河从草原走过》民族管弦交响音画,以民族管弦乐器演奏,采用西洋交响音画的曲式和形式,再加入马头琴、长调、呼麦等富有蒙古音乐风情的器乐和演唱方式,形成独特的色彩与听感。国内近年来因为音乐舞剧的需求,诞生很多类似的交响音画,比如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3周年的《泰山》、展示东北抗日联军、北大荒人的《英雄与梦想》、沈阳音乐学院创作的《我和我的祖国》礼赞祖国、赵季平领军创作描绘秦岭绮丽风光的《大秦岭》、根据上海音乐学院跨界融合交响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改编的《天籁》、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委托王立平创作的《红楼梦》、郭洪钧为大型史诗乐舞景观剧创作的《阿房宫赋》、青海西宁委托创作的《追梦三江源》、厦门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的 《厦门交响曲》、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的《敦煌音画》等等。我们可以注意到,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音乐文化的有力推手之一。


《黄河从草原走过》同样是包头市漫翰艺术剧院因演出需要而诞生的创作,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指挥、国家一级指挥张列指挥包头市漫翰艺术剧院民族管弦乐团演奏、演唱。作品以古筝与乐队、二胡与乐队、马头琴与乐队、蒙古族长调、短调、呼麦,爬山调、漫瀚调等众多民族艺术呈现。全曲共分三篇、九章加终曲。开篇《敕勒千秋》反映西部蒙古族民族风情,有《祭•火》《马•风》《漠野情歌》三个章节;中篇《九原往事》述说包头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侧面,有《古渡扳船》《茶路驼铃》和《河灯寄情》三个章节;下篇《西口情韵》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民俗风情,有《打座金秋》《烛影思亲》和《上元灯火》三个章节;终曲《九曲黄河》以漫瀚调“达庆老爷”和“天下黄河”为音乐素材,演绎天地合一的景象,激起人们为追寻美好永不放弃的信念。




随着音符的展开,我们一路沿黄河北上来到河套平原,面对奔腾不息壮阔之景,直抒胸怀中的热爱之情,伴随旋律的流动,仿佛真的是在用耳朵进行了一场延黄河蜿蜒而上的旅行。富有地方特色的旋律向我们展现着草原乃至河套地区以北的地方景致,不仅是粗犷与豪迈,更是秀美、雅致、端庄且多姿的宝地。乐队编制了高胡、二胡、大胡、低音大提琴、琵琶、中阮、大阮、柳琴、扬琴、古琴、梆笛、曲笛、新笛、唢呐、笙、马头琴与各种打击乐器。在剧院中由录音师李小沛一次过录制完成,某些部分还加上人声,如何把庞大内容化繁为简,录出清晰的旋律与明确的乐器定位,同时又保存真实的动态与丰富的细节,的确对录音师是一大考验。李小沛当然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家里的音响系统,笔者发现要把各种民族乐器的独奏、合奏、鼓乐的震撼及人声栩栩如生还原出来,真是不容易啊!赶来接受挑战吗?
 
 

新音响 版权所有 新音响电子期刊/杂志/报纸/DM在线阅读系统
订阅电话:020-34714291/13025102525 电子邮件:new_audiophile@vip.163.com
Copyright ©2008-2015 www.new-audionphile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45410号-3